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汉族,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人生剪影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https://www.cfcy618.com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tp官网下载两系法获得成功, tp钱包下载app官网正版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说。
历史贡献
以梦为马,以志为友
50年前,年轻的袁隆平开始了水稻杂交育种的漫漫征程。
横亘在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面前的一道大山,是雄性不育系的种子难以找到。1970年11月的一天,突然柳暗花明。那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里发现了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的3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经袁隆平确定,这是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这让他们兴奋不已。
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所谓“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的难题。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
以这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为突破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等五道难关。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1995年,他主持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就这样,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禾下梦”,不断演绎新的辉煌。1997年,67岁的他又发起了向超级稻的科研攻关,并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实现了中国超级稻育种的三期高产攻关目标。仅“十一五”期间,经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就达4.14亿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0.2%,平均亩产达到575.2公斤,亩增产67.9公斤,累计增产稻谷561.9万吨。
禾下乘凉,梦想成真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样的稻穗下面乘凉。”袁隆平老先生一直念叨着自己的“禾下梦”。
“禾下梦”,可谓惠泽众生。他和他的团队主持的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几乎成为中国农耕史上水稻种植的一个神话。目前,已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高产攻关目标。2011年9月,他指导培育的“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现在,他和他的团队正在攻关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说,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就意味着亩产翻番。
“禾下梦”,眼光是如此深邃。袁隆平说:“现在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如果其中有一半种上了杂交稻,那么增产粮食每顷按最低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
重要语录
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习近平: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习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我们这一代青少年们知道袁隆平,是通过课本;而这些经历过饥荒年代、经历过艰难岁月的中老年们,则是通过生活知道了袁隆平先生。我们更应该懂得饥饿的滋味,更珍惜粮食,更懂得“杂交水稻”的重要价值,也更懂得“袁隆平”这个名字之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
一粟一米追忆禾下之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国士无双,致敬袁老!
(责编:朱心韵)